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 一起来了解非遗到底是什么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下,在习大大“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号召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许多人主动加入到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当中。
尽管听得多、看得多,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呢?它跟“文物”、“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有什么不一样?
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并不难,“顾名思义”就可以,下面跟着小编探寻非遗吧!
一、如何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一个侧重于精神,一个侧重于实体,它们的区别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是否依赖物质形态而言的。
“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指其中凝聚、体现、寄托着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思想感情的物质过程和物质产品,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木雕、壁画等等。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又叫“无形文化”,看不见也摸不着,它是指人类在通过不同的手段让物质附加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民俗 ,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等。
举个例子:
一个工匠雕刻一头石狮子。
工匠雕刻石狮的技艺,是装在他的脑子里,体现在他的手艺里的,包括怎么选料、怎么设计、怎么勾勒、怎么造型、怎么精修、怎么打磨、怎么配座等等,这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就是“非物质文化”。
当工匠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把石狮子雕刻完成之后完整的作品就成为我们可以感知、可以触碰的“物质文化”了。
二、如何理解“遗产”两个字?
简而言之,“遗产”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在非遗领域,以活态形式世代相传,传承时间超过100年的才能被称为“遗产”。
像古琴艺术,历经中华文化千年的沉淀,肯定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古琴艺术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那么现、当代产生的一些文化算不算呢?比如TFBOYS的歌曲?
答案是否定的,尽管它是非物质的,但却算不上“遗产”。如果这些歌曲在百年之后还能经久不衰,为后代的人们所传承,就有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只有具备“非物质”和“遗产”两大属性的文化形态,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的根基,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像众所周知的京剧、剪纸、太极拳、春节等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目前,还有一小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并不良好,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关注非遗、热爱非遗、保护非遗的队伍中来!
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按上述第(一)项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⒈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⒉表演艺术;
⒊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⒋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⒌传统手工艺、医药和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的有关规定。